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新闻 > 借科技新成就创中医新辉煌

借科技新成就创中医新辉煌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健康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中医药发展迎来难得历史机遇。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我们开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索中医药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对策,提出了“中医药80条”,主要内容是“明确一个定位、确立两个目标、抓好三个环节,突破五个瓶颈,协调八个关系、抓好十个重点,努力建设中医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

明确中医药战略定位

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健康的支柱,为民族繁衍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望闻问切的独特诊断方法(系统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个体化治疗)、注重治未病的医学模式、天地人协同的整体观、世界上第一个病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针灸、《本草纲目》等等,是中医药对世界医学与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中医用全国14%的注册医师、10%的护士、28%的药师、15%的病床、8%的医疗经费,为全国18%的门诊患者、14%占住院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中医药为人民健康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向哪个方向发展?用哪些技术发展?如何不在继承中迷失方向,不在成就中忽略了国际地位。如何为中医药发展“把好脉、定好位、开好方”?建议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借科技新成就,创中医新辉煌。

提升中医事业与产业发展两大目标

两个目标就是中医事业与产业同步发展。中医药事业通常是以人民健康为目标的一切中医活动的统称,包括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由政府支持的中医科研、教学、文化、政策研究与管理等事业活动,也包括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中医产业。中医药事业的目标是人民健康长寿,为人均寿命延长3~5岁做出新贡献。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形成一个3万亿元的新兴产业。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两个目标相辅相成。

中医药发展的中长远目标是加速传统中医药向现代中医药的根本性转变,加速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增强创新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医学模式,建立健全“预防为主、治病救人、中西并重、病有所医”的健康保障体系。

把中医事业做强、把中医产业做大、把中医推向世界。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10亿人次提供中医服务,力争5000万慢病患者得到控制或痊愈;努力使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到2020年达到3万亿元左右,2030年达到10万亿元左右。

整合三大环节、突破五个瓶颈

预防为主、治病救人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的方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中医在不断提高“疾病治疗”水平的同时,大幅度向“病前预防”、“病后康复”两个环节延伸,需要整合病前、病中、病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协调发展”“强化中间、拓展两头”,形成完善的中医服务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以“治未病”为突破口,使中医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议21世纪前30年重点抓好五大突破:大幅度提升中医药的定量化、信息化、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水平,使中医药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协调中医药发展的八个关系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在医疗卫生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投入保障等方面要坚持中医与西医并重,协调发展。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创新中医药技术、传承中医药理论、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既要防止中药单体化、中医院西医化就是现代化的做法,也要防止中医药发展中不重视应用现代科技的倾向;中药发展要使“大药更大”与“新药更好”有机结合;防止出现新药做不好、好药做不大的问题。

防病与治病的关系。预防为主、治病救人。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坚持防病与治病结合,开发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与产业体系,使防病能力与治病能力同步提升。

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中医药发展既要大力继承数千年积累的经验与定性科技成就,也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中医药定量化、标准化水平,深化对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理、配伍原理等研究、认识与应用,丰富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

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事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事业发展的动力。秉承中医药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大力办好中医药事业,促进与保障人民健康;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产业属性,加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中医药行业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保障人民健康对基本中医服务的需求、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医院、企业、中介组织等发展中医药的积极性。

药品与食品的关系。中医注重药食同源,是否可以将更多的中药材开发为保健品、功能食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用保健品、食品赚取的外汇不一定比药品少。

“小药更多”与“大药更大”的关系。处理好“小药更多”和“大药更大”的关系,防止热衷新药开发,忽视大药改造。日本、韩国在“大药更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值得借鉴。建议在名医培养、大药开发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百亿元大品种、千亿元大企业、万亿元大产业。

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中医药服务发展要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与制定“十三五”规划结合,做好中医药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建议结合第四次医药科技革命的大趋势,针对中医药的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制定发展方向、目标要有高度;二是遴选发展重点要有深度、有突破,切实找准支撑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与特殊人才;三是组织实施要有力度,提出一套切实可靠政策措施与实施方案。

与生命科学结合,加紧抢占国际传统医学标准制定的制高点。许多国家已出台或加紧制定植物药及传统医学标准,我国迫切需要在植物药标准、传统医学标准方面进一步扩大话语权,运用科学最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中医对病理、药理的认识水平,完善中医、中药标准体系,为中医药和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奠定基础。

与转化医学结合,大幅度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以疗效为核心,提高诊疗水平。一要延长中医药服务链条。在中医医疗、保健、中药制造、科研、教育、出口贸易等基础上,壮大或增加中医健康管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中医器械、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二要拓展服务范围。力争100%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零售药店、健身机构、养生养老机构提供中医服务;三是扩大中医药出口贸易。

与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相结合,建设植物药科技强国、产业大国。进一步完善中药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人才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与监管服务体系,以及中药材资源利用与保障体系;坚持中药疗效精准化、配伍定量化、质量标准化、服用简捷化、生产现代化、流通信息化、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方向,建立健全国际一流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与健康管理结合,创新“治未病”技术体系,创造“中医健康管理”新业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综合运用现代健康管理、营养学、体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造就一批“中医健康管理师”,为民众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治未病”服务。创新中医健康体检与评估标准与体系,如“强、壮、平、弱、差”,寻找身体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与现代营养科学结合,在中医院增设“营养健康科”。一是加强中医药与营养的结合关系,针对不同疾病提出相应的营养健康方案,针对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失眠、健忘、厌食等疾病,提出药品与食品相结合的疾病治疗与预防方案;二是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一批保健品。

与体育科学结合,在中医院率先增设“运动科”,开“运动处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因此,建议中医院率先实践,针对不同人群形成一整套健康、强体的生活方式,成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与养生养老服务业结合,形成一套养生养老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一批中医特色的养生养老基地或示范区。我国拥有2亿老人,有专家估算,养老产业拥有2万亿元的产值,中医在养生养老方面拥有巨大潜力,需要加强养生、养老行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开发出基于中医理论的医疗器械与设备。当前医疗器械基本都基于西医开发,需要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基于中医理论与方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建立“国家中医诊疗病案数据库”,开发出一批中医医疗、健身器械与设备,培育一批行销世界的品牌产品。

加速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一是针灸、理疗等中医服务出口;二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的出口;三是中医文化与理念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出口额由30亿增加到300亿元,并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中医药报)

分享到:
上一篇:淄川区统战系统举办健康讲座   下一篇:中马将合作控疟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