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妊娠期间,若出现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的症状,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称“胎动不安”,属于现代医学中先兆流产的范畴。中医对胎动不安的认识源远流长,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此病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虽尚未明确胎动不安之名,但对“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及“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后世医家多以“胎动不安”进行注释。而最早提出胎动不安的是南北朝陈延之,其所着《小品方》阐述:“治妊娠五月日,举动惊愕,动胎不安,下在小腹,痛引腰胳,小便疼,下血。”此后历代医家多认为胎动不安与胎漏常相兼出现。至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明确指出胎漏与胎动不安的异同:“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为异尔。”
凡是禀赋虚弱,房事不节,起居饮食失宜,跌仆外伤,忧思劳倦,都能导致气血虚损,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固胎不牢,所以导致胎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