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扁平苔癣的中医治疗

扁平苔癣的中医治疗

扁平苔癣,中医病名为“紫癜风”,临床并不罕见,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其皮损表现千变万化,常常被误诊。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化不足,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于口而致病。扁平苔癣好发于青年及成人。

临床症状

在皮肤和粘膜上,少数病例可侵犯指、趾甲以及毛发。它的最典型损害是微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小米粒至绿豆大小,呈境界清楚的多角形或圆形。颜色多为紫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暗红、红褐及污灰色。同一患者的丘疹往往大小一致,密集分布,有的散在分布,有的相互融合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斑块。大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粘膜也是好发部位。若是发于口腔,表现为树枝状或网状的白色细纹,并有时出现白色斑点、斑片或斑块。发生在舌部会出现舌乳头萎缩;发生在唇部会出现糜烂、渗出及粘着性鳞屑,极象红斑狼疮引起的唇部损害。大约有1%的口腔粘膜扁平苔癣会发生癌变,还有人统计癌变率可高达10%以上,且多发生在溃疡或浸润变厚的部位。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扁平苔癣形态与口腔粘膜的形态相似,会出现烧灼及疼痛感觉。

扁平苔癣侵犯指、趾甲会导致甲部增厚或变薄,甲面凹凸不平,出现纵沟或嵴,甚至出现甲中线处裂缝。一般甲部损害无自觉症状。

扁平苔癣的损害可发于任何部位。但总的来讲,四肢多于躯干,四肢屈侧多于伸侧,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躯干部损害多位于腰部。面部亦可受累,但较少见。头皮发疹时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多呈斑片状,偶可引起弥漫性脱发。脱发处头皮萎缩,或有疤痕形成,与红斑狼疮引起的脱发及假性斑秃有些相似。

粘膜损害多见于口腔,尤多见于颊粘膜。舌部、齿龈、腭部及咽喉部亦可有类似损害。唇部损害与红斑狼疮引起的唇损害极为相似。

生殖器部位的粘膜和皮肤也是扁平苔癣的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其次是包皮、阴茎及阴囊;女性多见于大阴唇内侧,其次为小阴唇、阴蒂、前庭、阴道及子宫颈。此外,肛门周围的粘膜也可受累。还有一些少见的粘膜发疹部位,如眼结合膜、鼻粘膜和鼓膜也可受累。内部器官,如食道、直肠、尿道及膀胱等处的粘膜偶尔也会受到侵犯。

指、趾甲同样可以发病,其发病率为2%~10%。甲部扁平苔癣最多见于拇指,大都有皮肤和粘膜症状,单纯有甲部症状的罕见,且易误诊。

病因学

扁平苔藓的病因不明,从临床与基础的研究中,发现有关的因素很多。目前一般认为发病可能与神经精神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有报告家族中有同样患者,是否与遗传有关尚无确证。应用链霉素、异烟肼、氯磺苯脲、甲磺丁脲等可发生扁平苔藓样皮疹,或促使本病加剧。

临床分类

由于扁平苔癣的症状表现不一,根据其发病情况、皮疹形态与排列特点,临床将其分为急性泛发性扁平苔癣、慢性局限性扁平苔癣、肥厚性扁平苔癣、线状扁平苔癣、环状扁平苔癣、萎缩性扁平苔癣、毛囊性扁平苔癣、钝头性扁平苔癣、大疱性扁平苔癣、滴状扁平苔癣、红斑性扁平苔癣、掌跖扁平苔癣、热带性扁平苔癣、孤立性扁平苔癣、念珠状红苔癣、扁平苔癣、红斑狼疮综合征等共17型。其共同的典型表现已如上所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及各型特点,即可确诊。

扁平苔癣的中医治疗

扁平苔癣大致与中医口蕈、口癣、口破、口疳等相似,多由热毒和湿毒积聚,或气滞血瘀,气血失和,湿热循经上逆,熏蒸于口,或肝郁血虚,化火上炎而致。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将扁平苔癣分为五型:

1、风热湿毒型:口腔丘疹聚集呈斑块状,有糜烂面,疼痛、发热、恶风、汗出,或有头痛如裹,咽部充血,脉濡数等症。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方用祛湿解毒汤:泽泻12克,苍术12克,茯苓15克,白鲜皮15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20克,连翘30克,蝉蜕10克,黄连10克,乌梢蛇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热炎宁、败毒丸口服。

2、血虚风燥型:口腔丘疹隆起,色淡,表面粗糙,形成条索状,网状损害,干燥渗血,瘙痒。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脉细数。治以养血润燥,方用补血汤:熟地20克,首乌12克,黄精12克,玉竹12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地肤子15克,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公英20克,蝉蜕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首乌丸、珍珠丸口服。

3、阴虚内热型:口腔丘疹为灰白色,分散或成群组成白色网状条纹。伴有咽喉干痛,口渴不欲饮,心烦,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方用滋阴汤:生地20克,花粉12克,天冬10克,玉竹12克,黄精12克,百合15克,玄参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生石膏20克,竹叶12克,丹参3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栀子丸口服。

4、肝气郁结型:口腔除有灰白色丘疹、白色网状条纹的局部症状外,常伴有胸肋疼痛,经前乳胀,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舒肝化瘀汤:柴胡12克,香附12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梔子12克,当归15克,茯苓12克,薄荷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20克,玄参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活血丸口服。

5、脾湿不运型:口腔粘膜丘疹、网状条纹,反复发作,有水疱,伴有腹胀、纳少、低热、倦怠,或干渴口苦,大便稀薄,舌苔厚腻,质淡黄,脉濡数。治宜健脾和胃,清利湿热。方用健脾化湿汤: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苍术12克,扁豆12克,莲子15克,薏苡仁2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茵陈15克,砂仁10克,水煎服。参茯丸、健脾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分享到:
上一篇:紫金锭制法与临床应用   下一篇:调节神经的良药——五味子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