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
《周易》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既是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医哲学的终极目标。辨而析之,儒释道哲学旨归,无不如是。《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明儒家注重人类对天道、天命的认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彰明佛家妙和精神的追求,都是身心统一的哲学,都具有至极深厚的人文关爱精神。
对应传统中医,《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集中代表,它通过理、气、象、数融汇贯通,以上提之法,昭示了人类觉悟生命的关键;而《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则是中医的根本经典,它通过阴阳、脏腑、气血、经络、药食的阴阳平衡,以下委之法,为人类指明了身心统一,精、气、神一贯的实践通途。
这个关键与通途,是《周易》指明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关爱的宗旨。落实到人类生命自身,从养生而言,就有养形、聚精、炼气、存神各层面的不同;从治病而言,就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法则;从康复养命而言,则有“带病延年”与“寿终正寝”。传统中医身心统一哲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她最早指明了中医的对象是综合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病”。故中医作为生命的科学与艺术,其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是以身心统一主体性哲学为根本,保全生命为基础,炼养生命为通途,直至拓展生命的景观,升华生命的品质。
概而言之,自下而上,是自律养形无伤身心,平衡阴阳调和身心,炼养精气净化身心,觉悟性灵全活身心。
自律养形无伤身心
中医养生,必先养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形首在无伤。想要无伤,必须自律。
1、人是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无论胎、卵、湿、化、羽、鳞、介、甲,人一是更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相比其他生命体来说,能自己制造工具并产生宗教;二是从人类生理基础而言,人类的经络系统,较其他生命体更为完善与灵耀。
2、人的缺陷明显
《淮南子》说:“人以之走,兽以之奔,鸟为之飞,凤为之翔。”说明人善走而不善奔跑,更难以高飞深潜。不仅如此,《黄帝内经》更说到七情(喜、怒、惊、恐、忧、思、悲)内伤与六淫(风、火、暑、湿、燥、寒)外感,对人体的种种侵蚀,加上《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说明人世间绝没有不生病与不死的人,也说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根本限制的。
3、自律是“无伤”的根本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便是中医自律的道理,自律才能无伤身心,不自律就绝对要损伤身心,这也是后世孙子兵法“先为不败”的道理。
《吕氏春秋·本生》也提出“以物养性,非以性养物”(物质是用来养育身体的,而不是用身体去养育物质)的观点,于是“利性取之,害性舍之,此全性(无伤)之道也”。该文还具体说到,圣人对音乐、女色、滋味等,对自己身体有利的就取用它,对自己身体有害的就放弃它,是保全(无伤)身心性命的达道啊。以是因缘,我们不难认知中医身心统一哲学思想给我们的昭示,即人立身于天地之间,当自律身心,小而言之,饭不多吃,衣不多穿,节制物欲,不妄言,不妄想,身心统一;大而言之,人法天地,正位守位,尽人道的责任义务,使天人相应。
平衡阴阳调和身心
平衡阴阳,是依于身心统一哲理,就人类生命所及,近便择法,调和身心。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下来,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以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道与阴阳的造化,表现于日月的运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星宿的标志、斗纲的指向,一句话,是因为空间的转化,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的时间就显示出来了。加上气象的变化,时令的迁谢,物候的移换,形成了三阴三阳,五运六气,生化之机永无止息,所谓“生生之谓易”。人与天地相统一,单从人体生理来讲,它是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通路,五官七窍为外应,躯体百骸为城廓,毛窍汗孔为藩篱,精气神为主宰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依据中医哲学思想,平衡阴阳就要“择居处”、“适寒温”、“和饮食“、“知时节”、“调情志”、“治未病”,使调和身心。
炼养精气净化身心
《黄帝内经》说:“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这中间最关键的一句,即“逆从阴阳”,昭示了人类从后天返归先天之道。藏医学隆钦巴传承指出,人一旦出生,其一期生命的呼吸基本是恒定的(健康成年人一昼夜呼吸21600次)。因此,倘若炼养精气,将呼吸变慢,是不是可以相对净化身心并延长寿命呢?
中国传统的训练方式,从“行气铭”与汉代导引(现存有马王堆导引图)开始,均以中医经络为张本(内联脏腑,外联五官九窍筋骨皮肉),讲求精、气、神一贯,而以呼吸为下手方便。
觉悟性灵全活身心
《周易》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方法,就是炼养身心,以德全道觉悟性灵,全活身心以至升华生命。《黄帝内经》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就基本说到中国人追求生命主体精神的最高境界了,也是中国哲学觉悟性灵全活身心的根本。在炼养精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身、调息、调心,以觉悟性灵,全活身心,属于炼神还虚的功夫。
这是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情形,以法术敷设而言,则以简便廉验为总摄;从道的追求而言,旨在安立升华人类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在身心统一的前提条件下,以自律养形、平衡阴阳、炼养精气、觉悟性灵为阶次。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并努力实践,不仅养生,更立生与达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