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出现神药包治百病,药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对一定的疾病起作用,而不是盲目服用。应对传染病要保持一种理性,采取有效的公共干预措施,这种理性的着眼点是科学的精神、对生命负责的意识和对中医的理解。
最近,人感染H7N9禽流感成为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感染人数的递增和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产生的效应,社会人群恐慌意识不断加重。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药店,已经在公然宣布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出现群众大量抢购板蓝根和中药现象。对此,一些专家开始站出来模棱两可地发表观点,并强调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
从形式上看,专家评论似乎给中医药的预防理论和板蓝根疗效的宣传泼了一盆冷水,对中医药的责难和批评也再次盛行,尤其是一些卫生机构或者中医专家在流感暴发之后很快拿出了一些中草药的方子,并且熬制中药汤剂进行预防性治疗,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不安。在一些学者的眼中,流感的发生是因为病毒的感染,截至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实验室数据证明板蓝根以及一些中草药的抗病毒机理,从而认为人不能像小白鼠一样做实验,只能广泛采取一些西医药具有明显抗病毒的药物如达菲进行治疗。
实际上,在大量清热解毒类中药材中,板蓝根并不是十分知名,也并非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行业内的认识也仅仅定位于清热解毒类药物,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疮毒等。但板蓝根却能做到家喻户晓,并成为各路专家的评判对象,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么,对于这种现象要如何看待?
第一,缘何出现滥服板蓝根现象?人们都在秉承一个理念,板蓝根具有抗病毒作用。那么,这个抗病毒学说从哪里来,从大量的材料来看,这个学说主要来自于药厂和药店的宣传,带有很强的广告特色。而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社会群众对传染性疾病知识认识的匮乏,在经历了非典、甲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大量传染病考验之后的中国人群,至今也没有对传染病形成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认识,不能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传染病,而往往是受到媒体的引导,从心理上产生恐惧、盲目和慌乱。有了这种对传染病的恐惧,就要寻找一种消除恐惧的方法,而当前没有明确抗病毒药物(即使是达菲)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必然会倾向于那种广告的宣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板蓝根滥服也成了必然之势。
第二,板蓝根究竟是不是抗病毒药物?从中医的典籍中,无法查阅出板蓝根抗病毒的说明。从中医行业的应用来看,对于板蓝根以及其他的药物,都没有很明确的论证抗病毒、抗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这是因为中医药诊疗疾病与现代西医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中医立足于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和人体功能的平衡调节,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与西医药一样必须放在单纯微生物的杀灭上。实际上,很多时候,中医通过一些理法方药的调治,治疗了一些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但是究竟是如何消灭了病毒病菌,并没有充分的学说支持。而要想验证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现在流行的是进行实验室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得出板蓝根制剂抗病毒的证明,而实际上,这已经失却了中医的本质,变性为单纯的实验室医学,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抗病毒的作用,是违反中医药治疗原则和理论的。因此,板蓝根是中药的一种,我们既然在中药的范畴内说板蓝根,我们没有理由说明板蓝根是抗病毒药,而且中医也不可能违背理论去阐释这类药物的抗病毒作用。即使经过实验室验证,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并不是抗病毒药,它的归属依旧是中医清热解毒类药物的一种,需要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使用。
第三,中药有没有预防作用?中医预防学说由来已久,治未病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药的预防价值。从古至今,中医在预防疾病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理论和学说,并且也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如民间服用雄黄酒、用艾叶熏洗房间、服用一些药物或者茶水,这究竟有没有效果,本身并没有人去做客观研究。因为这类研究本身就有一个无法确定的样本,在采取预防人群中没有一个必然的逻辑来形成发病与不发病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回归到中医的理论本身,中医在预防疾病的时候用药是有要求的,不是千人一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中医认为病人正气亏虚,那么为预防感冒就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提升患者正气的药物,如黄芪、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等从而抵抗外邪的侵袭;如果病人阳气亢盛,并具有一些阳热的症状,那么就可以预防性的服用一些清热之剂。这种预防思路充分结合了患者的个体情况,是中医理论的良好体现。那种采取千人一面,动辄熬上一锅药汤服用、滥服板蓝根的实践,缺乏一种有效的理论支持,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中医方法,忽视了病人的个体性,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且错误用药,还很容易引邪入里,反而起了坏作用。
第四,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出现神药包治百病,药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对一定的疾病起作用。因为疾病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身体也千差万别,因此,对于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中间必须清晰地判断出患者的情况,而不是盲目服用。实际上,在板蓝根颗粒的说明书中就有明确的说明,如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板蓝根颗粒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扁桃体有化脓或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服药3天无症状缓解应去医院就诊等,这就很明确地说明了对板蓝根的选用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板蓝根作为一种清热解毒类药物,苦寒败胃,不适应于脾虚胃寒的人。那种随意选择并奉为神药,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
实际上,每一次传染病的发作,在学界还不能充分认识传染病的情况下,群众的思想慌乱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群众的慌乱面前,我们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公共干预措施并尽量减轻所采取措施的负面影响,对传染病要保持一种理性,这种理性的着眼点是科学的精神、对生命负责的意识和对中医的理解。可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做不到,包括知名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人对中医疗法进行抨击,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中医,把一些违背中医理论的应用方法和措施误以为中医本身,产生对中医否定的认识。但凡是中医专业的事情,需要的是中医的声音,而不是凭借学者权威,用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这样的结果并不有利于群众心理的安抚和社会恐慌意识的消除,相反更容易让群众置身于迷乱和无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