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专家学者热议“冬病夏治”

专家学者热议“冬病夏治”

“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

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属阳虚类型者,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冬病夏治”的治疗,它并不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创新,开拓适宜病种,如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戒烟。

“冬病夏治”体现了丰富的中医思维智慧

中医认为,人如果能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生命的节奏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就能延年益寿。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中医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与《易经》的卦象相互为用,《易经》震、离、兑、坎等四卦象则具体演示了春夏秋冬四气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变化。

“冬病夏治”基于中医顺时养生、治病、调体的原则而生,指对冬季好发、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及阳气虚之体,在夏季时借助自然旺盛之阳气,通过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好转甚至治愈。

冬病夏治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势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生活方式与阳虚质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关联。在现代社会,提倡冬病夏治,不仅要借助药物去养阳祛寒,亦需从生活方式调摄去养护阳气,方能全面突显冬病夏治的意义。

“冬病夏治”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肺系“冬病”如:慢支、慢阻肺、哮喘、慢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通常具有反复发作,冬季或受寒后复发加重等特点,这些病人的中医病机大都为素体阳气亏损,伏痰血瘀为病理基础;夏季人体阳气得天助而正盛,寒痰伏饮受制而邪衰,正盛邪衰,病情相对缓解。

冬病夏治开展,一是辨证选药:辨舌象,分虚痰瘀;二是辨病取穴:分疾病,选穴位;三是内外同治:三伏贴,加内服。

对于冬病夏治的内服治疗,患者、医生过去重视不够,应需提高意识,并且一定要强调辨证治疗,以扶正为主,标本兼治。

此外,冬病夏治贵在坚持。“冬病夏治”是针对“冬病”稳定期的治疗,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意义在于减少发病,减缓病情进展。因此即时效果往往不明显。一些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常难以坚持三年的治疗。需要健康知识的普及。

中医“穴位贴敷”外治法不是万能的,只是疾病治疗方法的一种,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医务工作者应科学的去对待。一方面指导患者了解适应症,不能盲目跟风。二则要正确合理的联合内服药物治疗,并指导长期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的合理用药。

冬病夏治成为医院新品牌

2011年,医院三伏穴位敷贴服务达2.76万人次,较好地带动了医院相关科室发展,三伏天结束后,相关科室住院、门诊人次增长明显提速。同时,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对川滇黔渝地区蓬勃开展冬病夏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医院将“冬病夏治”项目作为医院的一次事件营销活动,产生“眼球经济”,医院社会关注度不断高,取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具体做法是,医院充分利用传媒力量,宣传冬病夏治理念。一方面,医院组织专家在电台参加冬病夏治现场直播,在电视台播放冬病夏治专题宣传片,并在在报刊、网站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另一方面,医院依托健康教育学校,宣传冬病夏治。不仅在医院门诊大厅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还积极走进机关、走进社区、农村,向广大市民、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村居民推广冬病夏治。此外,医院先后多次组织义诊活动,提供义诊、咨询达3000余人次,发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5000余份。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哮喘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肺炎喘嗽协作组牵头单位。本专科开展有多种中医、壮医的特色疗法:药物敷背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纳气敷脐散”、“敷脐疗法”、“药浴风蛋”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火罐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枢经刮痧疗法、壮药清解液雾吸疗法。

小儿皮肤嫩薄,毛细血管丰富,穴位贴敷时药物更易吸收,疗效较成人更迅速,有研究证明,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提高呼吸道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呼吸道抗病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同时,穴位贴敷对于小儿来说,无打针之无痛、无吃药之苦,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因此冬病夏治位贴敷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的有效方法。

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后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治疗上在开闭宣肺清热化痰的同时强调保护正气,注重扶正早期介入。须注意的是,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判断,是否适宜使用贴敷疗法。

如:平喘咳外敷散(自拟方),由白芥子、细辛、甘遂、皂荚、五倍子、冰片组成。第1穴位组方:大椎、定喘、肺俞——阳气相对不足者。第2穴位组方:膏肓、肺俞、天突——用于痰湿明显者。加减配穴脾俞、肾俞穴。适用于:哮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评价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可以用“简便廉验”来总结。

“简”:组方简单,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为4~5味,另有1味引经药。组成简单,有效成分明确。操作简单,所选腧穴体表标志明显,即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基层医生经培训亦能实施治疗。配制简单:白芥子等数味药物,共研成细粉,用生姜汁调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伏灸贴膏现用现配。

“便”:配药方便,伏灸穴位贴敷疗法所采用的药物均为中医临床常用饮片,获取方便。治疗方便,施治过程短,无创操作,有经验的贴敷医生1~2分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操作。社区诊室和农村卫生室均能开展。患者方便,夏季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患者贴敷后即可离开,0.5~4小时自行取下贴膏,无打针吃药之苦,不影响日常生活。

“廉”:成本低廉,穴位贴敷的药物、耗材均简单易得,不需要器械辅助,成本低廉。特别适宜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推广应用。患者负担较低,每3次贴敷收费不足200元,相对舒利迭等进口西药,患者负担轻,依从性好。

“验”:有效,远期疗效明显,对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消除和预防复发均大有裨益,深受患者的认同与信赖。医院20余年来共有10余万人次接受了贴敷治疗,总有效率在95%以上。安全,伏灸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药物完全采用中药,根据中医辨证取穴,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但是,穴位贴敷在技术推广上也遇到一些困难:1、辽宁接受过系统中医教育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比例偏低(11.2%),现阶段农村和社区基层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西医为主;2、部分地区一些疗效确切的中医适宜技术未能纳入新农合报销体系;3、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往城市流动人口巨大,导致一定比例的患者失访;4、因基层条件限制,肺功能检查等客观指标无法纳入疗效评价,主观指标偏多,更加科学客观结合农村实际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5、麝香作为名贵中药,无法在更大推广地区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疗效和技术的信誉度;6、条件所限,未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循证医学证据不足;7、经济与患者分布原因,部分村医推广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不高;8、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少部分纳入患者诊断,依据欠充分。

冬病夏治治疗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病变主要在肺、脾、肾。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作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痰壅,肾不纳气而作喘。

所以治疗哮喘应以宣肺、定喘为主。采取扶正培本、加强健脾、益气、补肾的方法,运用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方法治疗哮喘,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坚持贴敷,即可收到益肺健脾的功效。穴位敷贴疗法在三伏天治疗哮喘的外治法,属“冬病夏治”范畴。无毒副作用,对于增强机体“正气”,防止哮喘复发或减轻哮喘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夏天是大多数哮喘病患者的相对缓解期,这时期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更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这时通过中药,穴位和经皮给药系统,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

治疗时将药饼或药垫敷贴在患者双侧百劳、肺俞、膏肓穴上,并以直流脉冲治疗机作中药电离子导入。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六次,三年定为一个疗程。

冬病夏治与四时辨体捏脊疗法

近年来,我们在马融教授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冬病夏治方面的研究,创立了“四时辨体捏脊疗法”。与传统捏脊疗法比较,“四时辨体捏脊疗法”将四时、患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更符合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所谓四时辨体捏脊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以背脊部督脉为中心,结合四时配用脏腑背俞穴,通过捏拿刺激达到调理阴阳气血,防病治病目的的捏脊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体质学说。

捏拿背部督脉可起到振奋阳气,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具体操作步骤为:①患儿取俯卧屈肘位,背部裸露,涂抹适量爽身粉;②医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③用食指前半部顶住患儿皮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食指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边捻边提边放,继续重复此动作;④自长强沿督脉向上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此过程为捏脊一遍。

四时取穴:立春——加揉按肝俞、胆俞。立夏——加揉按心俞、小肠俞、胃俞。立秋——加揉按大肠俞。立冬——加揉按膀胱俞。每次行完6遍手法,并揉按(双拇指向外揉按法)上述四时相应穴位后,继续揉按肺俞、脾俞、肾俞。每穴均揉按1分钟。取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起的15天,每天按上述操作方法捏脊治疗一次。并按四时进行不同穴位的重点按揉。

辨体取穴:正常质—常规操作。痰湿质—加揉按三焦。内热质—加揉按肝俞、心俞、大椎。气虚质—加揉按气海俞。气阴两虚质—加揉按气海俞,重点揉按肾俞。

冬病夏治范围还可以扩展

医院2002年以前仅是单纯的穴位贴敷,现在手段单一到丰富多样,创造和挖掘了很多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疗法。如针刺、火龙灸、督脉灸、太极阴阳罐法等。

火龙灸是在祖国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演变而来的一种通过经络加温给药的方式来调理任督二脉的新疗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归纳、改革创新,革新了操作的方法和使用的灸方,形成了固肾壮阳火龙灸、暖宫回春火龙灸、温经止痛火龙灸三个系列。

太极阴阳罐法,可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培元固本、消疲安神,特别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疲劳、失眠、躯体疼痛、健忘、头昏等)的调理,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体虚抵抗力下降、性功能减退等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冬病夏治的理念体现了治未病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现今的医学理念,具有时代性。冬病夏治必须走中医特色鲜明的道路,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丰富。

冬病夏治可以开发新的制剂和剂型。贴敷的疗法减少了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其的破坏,而且加强了药物在局部的血药浓度,值得借鉴和推广。冬病夏治的范围还可以再扩展。

灸法在冬病夏治中的应用

“铺灸”是浙江省已故名中医罗诗荣主任医师家传中医外治疗法。又称长蛇灸,是江南的传统灸法,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痹之证。《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运用“铺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某些疑难杂症,常常收到满意效果。

取穴:督脉,材料:⑴斑麝粉(麝香、班蝥粉、丁香粉、肉桂粉等组成)1.8克,⑵去皮大蒜捣烂成泥500克,⑶陈艾绒200克。

操作:1、患者俯卧床上,裸露背部。督脉穴(脊柱)上常规消毒后,涂以蒜汁;2、在灸穴上大椎至腰俞穴处脊柱正中线)敷上斑麝粉;3、斑麝粉上覆盖桃花纸,再铺敷上5厘米宽,2.5厘米高蒜泥一条;4、蒜泥条上再铺以3厘米宽、2.5厘米高似乌梢蛇脊背样长蛇形艾柱,点燃艾柱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然烧灼施灸,待艾柱燃尽后,再铺上艾柱灸治;5、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灸后皮肤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在此其间严防感染);6、至第三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液,揩干后,搽以龙胆紫或聚维酮碘,以防感染,直至灸疤结痂脱落皮肤愈合。

适用于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腰肌劳伤、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

分享到:
上一篇:论中医八大关系(上)   下一篇:制污穴放血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