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就会引起相关脏腑的阴阳失调。这种阴阳失调的全过程,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即病机。换言之,病机就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机体内部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的特点为邪正斗争、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等。根据性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原固及临床表现,其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
阴阳麦调
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一旦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呈现出一系列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就性功能障碍疾病而言,这四种病理变化尤为突出。这里所说的“胜”(同盛)与“衰”都是指病邪而言。例如阳胜则热,即阳邪侵犯人体后所呈现的热性病变,如男子阳强、女子性欲亢进等;阴胜刚寒:即阴邪侵犯人体后所呈现的寒性病变,如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等;阳虚则外寒,即指阳气虚损,机能减弱,特别是肾阳虚衰,更容易导致性功能的早衰;阴虚则内热,即指机体阴分(包括精、血、津液等)耗伤,由于阴分偏虚不能相对地制约阳气,机体就会呈现虚热内动的病理状态,如遗精、早泄蹦及交接出血等,阴阳失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机体条件的差异或致病因素的反复干扰,阴阳失调的性质还会起变化,阴阳失调的程度还会加剧。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阳强病人会出现阳痿,阳痿的病人会出现一时性的性欲兴奋;为什么有些遗精病人会出现滑精不止乃至虚脱,而有些梦交的病人会出现精神错乱。所以说,明确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对诊断性动能障碍疾病的证候性质十分重要,这就是《内经》强调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道理之所在。
脏腑功能紊乱
性功能障碍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异常变化有直接关系,而精、气、神的根宅寓二于心、肝、肾、所以性功能障碍是原于心神、肝气、肾精失调的疾病。心为君火,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脏重要功能之一,故有“心者,精神之所舍”的说法。精神充沛,思维不乱,对房事生活有明确认识的人,一般不会患性功能障碍疾病。古人说:“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使其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著迷惑,则心君泰然笑”。古代医籍中所说的“神交”,就是要求夫妇双方心念专一,情意投合。否则,邪念一起,心神不宁,君火一变为邪火,便会引起强阳、早泄、梦遗及女子性欲亢进等。而且,君火为邪念所感,还会引起相火妄动,导致色欲伤诸疾。肝为木,司疏泄,主气机条达。由思欲不遂而致的疾病,多与肝失疏泄有关。疏泄太过则会出现遗精、早泄、交接出血等病,而疏泄不及则会出现不射精、逆行射精、性交昏厥等病。另外,肝气有余还会化为火、为风,风火相煽,阳浮不肯潜伏,阴精随之外泄,形成精稀、精少、无精等伤精症。又,肝的经脉循行于前阴,前明诸疾无不与肝经相关。
肾为水,主藏精,内寄相火。人体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都由肾主管。而肾主管精的功能又由相火(又称命门之火、真火、元阳等)统辖。正如清代汪绂说:“肾藏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积一身之精液,聚而藏之于肾,以为生育之本,及于命火一动,则男女交而精泄,所以戚胚胎也。”可见精与相火气化有关。如果相火不足,不能温养阴精,就会出现阳痿、精寒不育、性早衰等;若相火妄动,逼精外泄,就会出现遗精、早泄、阳强等。先辈言,精能生气,气能养神。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盈气盛则神足。但人年16以后,精先泄。精伤而气馁,气馁而神散。可见精气神三者之中,以精为宝。肾藏精,又为元气之根。肾精耗,则诸脏之精亦耗。故心肝肾三脏之中,肾与性功能障碍疾病尤为关切。古代医籍中,把性功能障碍诸疾放在肾病门中讨论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