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鸣,字伯鹏,笔名墨荫,湖南省新宇人,生于1916年,卒于1992年。幼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御医彭笠僧。嗣后,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为师,尽得其传。建国后,1951年在卫生部从事中医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74年,调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该院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常委等。
生平著作
李介鸣,字伯鹏,笔名墨荫,湖南省新宇人,生于1916年,卒于1992年。幼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御医彭笠僧。嗣后,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为师,尽得其传。1935年,取得行医执照。建国后,1951年在卫生部从事中医管理工作。195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61年,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70年,被派往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工作。1974年,调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工作。曾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常委等。《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是其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学术思想
李介鸣主张中西医结合。临证强调以中医辨证为主,同时参考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和诊断,将其有机地结合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中来。在临床方面,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对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标本虚实。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而引起脉络痹阻不通,病属本虚标实。一般治本宜补,治标宜通。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当急则治标,多用通法止痛,即气滞宜调,血瘀宜逐,痰浊宜豁,寒凝宜温。当病情稳定时,缓则治本,多用扶正培本之法,即气虚补气,阴虚滋阴,阳虚温阳,其中又以补脾、补肾为主。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宜补宜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可多通少补或多补少通。做到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共同达到祛除病因,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他将调达气血一法贯穿始终。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故气血为临证之一大纲要。他的调达气血治法大致有和血化瘀法、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行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等。除此之外,他还灵活将宣痹活络法、温通活络法、健脾益胃活络法和益肾活络法等运用于冠心病的防治。他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西医辨病,将心绞痛的临床分型,总结为初发劳力心绞痛、稳定劳力心绞痛、恶化劳力心绞痛、自发性或变异性心绞痛等,并针对性给以治疗药物,取得了满意疗效。
临床经验
对于冠心病的临床用药,李介鸣认为荜菝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对于遇寒则痛者有殊效,常用量为6g,但因其味辛辣,久服易升火,故有实热郁火者慎用。麝香香窜,对各型心绞痛疗效甚佳,常用量为0.15~0.3g,装入胶囊吞服。当然,以苏合香丸代替麝香亦可。三七专走血分,善行瘀血,适用于各种心绞痛,常用量为3g,研末分冲。他还总结出不少治疗冠心病的药对,如元胡合冰片,用元胡3g,冰片1g,研末冲服;蒲黄合五灵脂,常用6~10g,能治一切心腹诸痛;佛手合香橼,用于气滞心痛,常用6~10g;乳香合没药,为气中之血药,止痛效果颇好,常用6~9g;蜈蚣合全蝎,蜈蚣一条,蝎子3g,研末分冲,用于难治性心绞痛,疗效甚佳;檀香合丹参,止痛效果很好,檀香常用量10g,丹参用量可根据病情酌情加大。
后世影响
李介鸣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心脏病专家,同时也是中医教育的先行者,他的一生为中医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