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围消散法,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亦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用药物外敷治疗痈疡,早在《周礼》中就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齐”的记载,其中祝药即敷药。以后,对此法历代都有论述,对其认识不断深入,应用也逐渐广泛。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称其为“敷贴”、“贴办”;明代的《外科启玄》,统称作“敷药”,而《疮疡经验全书》则明确具体地把它叫做“围药”,以别于一般的敷药;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辟“围药论”,阐述其作用:“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之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前人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围药方剂,而自明代《证治准绳?疡医》以下,如《医学入门》、《外科正宗》、《外科启玄》等外科专著。清以后,这三首方一直为外科临床医家治用,成为箍围消散法的基本代表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