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回顾SARS,中医药收获了什么

回顾SARS,中医药收获了什么

据文献报道,2002年的11月16日广东佛山出现第一名非典(SARS)回顾性病例,到2003年6月结束这次疫情,事情过去已经十周年,我们追忆这段历史,不禁要问:中医收获了什么?

与时俱进,改写“华佗无奈小虫何”。

半个世纪之前,江西余江县控制住了血吸虫病的流行,毛泽东读罢新闻报道,夜不能寐,感慨万千,他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诗二首,表达快意的心情。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知道,路志正先生在卫生部的血吸虫防治领导小组里,提出的“西医杀虫,中医治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诗里说:“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肃鬼唱歌。”对于毛泽东的这句诗应该如何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反中医的人说:毛泽东在批评华佗,说他无能,说中医无能。

捍卫中医的人说:毛泽东不是批评华佗,更不是批评中医,而是说再高明的医学家,在那个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控制住疫病的流行。疫病的防治主要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哪个医学家个人所能胜任的。

在防治SARS的时候,流行病学调查帮助大家认清了它的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喷洒消毒剂,有利于控制疫情的传播。

尽管中国的历史上,或者经典文献里也有过“疫室”的设置,也有“燎于室”的卫生措施,或者像孔夫子探望伯牛那样不进门,在窗户里握手慰问。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隔离制度,没有把隔离的技术、措施作为行为规范进行推广,这就削弱了医学家的影响力。

在全国内地5326例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累积总数达3104例。每一个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都有详细的流调资料;中医药在何时应用,效果如何都有详细的记录,是一个可信而难忘的真实历史过程。

彰显特色,中医防治疫病依靠传统。

现代医学把消灭病原微生物作为传染病防治的出发点,因此,研发抗生素、研制疫苗,都必须从实验室出发,先动物实验,然后进行临床验证,再大面积推广,一切都需要有数据说明、支撑。

中医的诊治方法源自临床,经过理论思考、概括、提高之后,再回到临床去。《内经》如此,张仲景如此,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都如此。

中医防治传染病,除了“避其邪气,如避矢石”之外,主要强调强身健体,有邪无伤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中医药防治SARS的过程,众多中医学家建言献策,小汤山医院里的病员人人喝汤药,预防感染,这些都是在传统的伤寒、瘟疫、温病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没有哪一个药方是事先在实验室里筛选出“抗SARS病毒有效成分”之后才拿到临床上去的。

面临挑战,理论创新未得到应有重视

毫无疑问,中医药在防治SARS的过程之中,临床表现是优秀的,成就很突出,但是在解释中医药依靠什么战胜SARS?用什么理论指导临床医生等方面,是存在缺憾的,而且至今没有形成共识,对于今后再次面临新疫情时如何应对,仍然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首先,SARS属于伤寒,还是属于温病、瘟疫?应该如何诊治?中医界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中西医共存的时代背景之下,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不同传染病之间的“病种区别”,还是同类疾病“发病类型”的差异?这个基本概念没有得到深刻的认识。

按照现在教材的说法,伤寒与温病是不同的疾病,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它们都是完全不同的两大学科,这虽然有利于学科分化,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会增加临床医生思想混乱。比如,有人说SARS是温病,那么伤寒学派的人就无法参与诊治了;治疗上也就因此不能用辛温解表,也不需要考虑用四逆汤之类的回阳救逆治法了。但是,真实的临床过程并非如此绝对地界限分明。再有,伤寒对应的是哪些西医的传染病?温病对应的是哪一些传染病?能截然分别清楚、一一对应吗?是“合二而一”、寒温统一有利于临床治疗,还是“一分为二”、伤寒温病经纬分明,分别应对传染病有利于发挥中医优势?

寒温统一,有利于临床诊治

很多人意识到几千年的寒温论争,已经妨碍了中医临床思维,主张寒温统一。但是,如何统一,很难达成共识。“不破不立”,一个新学说的创立,必然会与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那么,放弃哪些观点,创立哪些新学说才能达到寒温统一?这在中医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笔者建议,淡化寒温病因学说,升级为热病统一病名,以病统证,分级诊疗,达到用寒温统一观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目的。

具体地说,所谓“淡化病因”,就是只把传统的伤于寒、感于温热的病因学说,作为治疗的一个参考因素,不作为划分疾病的依据;“升级病名”就是先把伤寒与温病降级为二级名称,再为它们设立一个上位的第一级病名,共同归纳为“热病”之下。热病是《内经》对传染病的概括,它依据的是临床发热的证候,也是医生的客观依据。伤于寒、感于温热,都是医生依据症状思辨的结果,是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依据。

《伤寒论》就是分级诊治外感热病的:伤寒是一级病名,太阳病、阳明病是二级病名;温病也有分级诊疗思想:温病是病名,卫分、气分、血分也可以作为病名看待,因为它们下边还有不同的“证”,证是与治法方药相一致的对应关系。

病分三级,病下设证,以证统方。证与方药相对应,确定了证,才能确定方药,随之就有了治疗的具体措施。这就是“分级治疗”,或叫辨证论治的“层级治疗”。

分享到:
上一篇:远离“流感”在“未病之时”   下一篇:中医学的阴阳概念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