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医并不难,过去有句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此话形象地说明了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古代文学基础,能够对学好中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秀才一般都是能够熟读古代诗书的人,对《四书》《五经》之类典籍具有较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学好中医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通读中医各家经典着作,理解典籍的内容和涵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中医思维体系,逐步掌握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经典着作都是古代白话文,相比较《四书》、《五经》之类文学典籍,其文词含义要浅显得多,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然而,并不是每个中医学子都能读懂和领悟这些宝贵的中医典籍的,许多中医学子不愿意甚至排斥阅读晦涩难懂又抽象的中医典籍,其原因是不少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药专业人士的语文功底较差,对阅读中医典籍存在较大程度的障碍,没有能力和兴趣去阅读和理解这些中医经典着作,于是感觉中医很难学。因此,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之一。
开创中医理论体系之一的《伤寒论》作者张仲景,从医前是地方太守,大概相当于现代的市长或者市委书记,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个级别的官员都是具备相当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张仲景虽然是半道出家,却成为奠定中医理论基石的一代大家和一代名医,这与其从医前具备的良好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治国、济民、平天下几个方面,中医精神集中地体现出了救世济民的文化内涵。医道,乃仁术也。为医者拯救苍生疾苦,为官者为民服务,二者本质一样,张仲景医道的成功也在于此。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把良医提升到了与良相相提并论的极高地位。
当代年轻中医水平欠佳,特别是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大学生,其中医诊疗水平令人怀疑,这种现象已经引起较多关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其所受教育模式不无关联。现代医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能力,强调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学生自小接受唯物主义观念教育,一切以眼看得见、手摸得着、有客观模型实体存在作为理解接受的出发点,而这却是中医理论体系所不能给予的。中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经验医学,必须从中医典籍中汲取前辈医家的宝贵经验。医学院校招生时优先录取数理化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偏重数理化学习的青年学子对于较为抽象的中医阴阳理论,难以快速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有较好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的人,阅读中医经典着作并不困难,相比较《四书》《五经》而言,中医典籍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理解的,甚至在阅读的时侯会感觉到是一种享受。每当读完一篇或一本前贤耗尽毕生精力诉诸笔墨遗传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后,我们除了由衷地表示对先辈们的深深敬意外,更有一种豁然开朗、领悟贯通的愉悦享受。这种正面的思想情绪会激励我们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索下去,并为在临床实践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
笔者以为,高校在招录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时,应该优先录取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文学特长的学生更佳。如这类学生对中医药感兴趣,由于其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学基础,阅读和理解中医典籍相对理工类学生会容易得多。通过较多的阅读典籍,他们会较快地认识中医基本的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从而为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学好语言文学,无疑是为学好中医增加了一把钥匙。
由于中医经典着作较多,最基本的经典着作也有数十种到上百种之多,单凭在学校里是无法阅读和学习完的,而真正掌握和领会还必须要靠临床实践验证才能获得。这就要求学好中医典籍是中医学子一项长期甚至是毕生的任务,而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是学好这些典籍的必备条件 。因此,无论是在校的中医学生,还是已经参加共工作的中医药专业人士,都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好语言文学基础,特别是古代文学知识,从而为学好中医,济世救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