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劳动这座“金字塔”中,科普是基础,科学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没有它,再好的科学设想和研究都会被束之高阁,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不会有任何收获。可以说,所有学科的普及都是如此,中医科普概莫能外。
要想走好中医科普路,也就是中医知识传播之路,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必须遵循科学性第一的原则。中医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东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科学性,使它昂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长盛不衰。也就是说,不管你的文章写得多么优美,讲座讲得多么动听,都不能背离科学的轨道,如果失去了科学性,科普就失去了灵魂,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有的甚至是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我国近期出现的养生乱象,从根本上讲,就是所谓“大师”、“神医”在科学性上出了问题。我们也讲养生要寓教于乐,但这个乐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哗众取宠,人们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科普除了姓“科”之外,还要体现一个“普”字,即是要讲究通俗性和大众化。中医科普文章和讲座,不同于中医学术论文和讲座,因为它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要以他们看得懂和听得懂为原则,这样他们在生活中才可能学得会,用得上,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走好中医科普路,并非一件易事,它对普及者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历来主张采取扬弃的态度,并非一味承袭。受到时代的限制,传统养生方术中也难免良莠并存,科学的方法即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因此,对于任何中医药资料,都要本着科学的精神,进行认真甄别,千万不可随意拈来,人云亦云,或者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造成误导。这不仅是普及中医知识的需要,也是迎头痛击那些披着科学的外衣,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干着图财害命勾当的“现代巫”的需要。
第二,要有扎实的中医学功底。这是保证中医科普科学性第一的前提,当然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干一行爱一行,热爱中医事业;二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要刻苦钻研,下大力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艺。
第三,要有一定的中医科研基础。如上所述,若只有科普热情,但从未从事过科研工作,势必不清楚科学劳动的过程,也不了解其中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医科学技术普及上,往往会无的放矢,减弱普及的力度,如此科技成果同样转化不成生产力。
第四,要有较好的中医“白话”能力。众所周知,中医使用的语言,来自古代,大多深奥晦涩,让人难以理解。中医科普的目的,就在于把架设在历史电杆上的高压电,通过变压器,转化为220伏电压的现代生活用电。因此,讲道理一定要深入浅出,使用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如果群众弄不懂,搞不清,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五,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是中医进步的灵魂,是中医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术研究如此,学术普及亦然。如近年由马有度教授编著、去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奇妙中医药——家庭保健顾问》一书,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书信交谈形式,与群众心灵沟通,大大拉近了和大众的距离,读起来令人备感亲切。这种新型医学科普表现形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