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失语”阻碍中医体检发展路

“失语”阻碍中医体检发展路

中医体检是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前提手段,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和适应群体,但由于中医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医体检发展之路艰难而漫长。

理论深涩导致“学术失语”

所谓学术失语,是指因中医的学术语言艰深晦涩,不管是一般民众还是科技人员,都因对其理解困难而不愿使用,也使中医学在与其它学术体系发生碰撞时,导致中医学术话语权丧失,逼得中医在很多时候只能套用其他学科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学术理论。

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中医体检,所下的结论也不能用中医语言,或虽是中医语言,却词不达意,往往另生枝节。比如福州的一位陈女士做了个中医体检。医生一番把脉看舌问诊之后说,陈女士的脏腑没啥问题,只不过工作太忙引发了月经不调、神经衰弱,中药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根据中医理论,外在的病症表现,往往是内部脏器病变的结果,名之曰“有诸内必有诸外”。既然已经“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应属中医“郁证”范畴),怎么会“脏腑没啥问题”?显然,这就是中医学术失语后,套用西医方法来解释中医临床现象所引发的矛盾。

的确,用西医学术语言来解读,就实体的脏腑而言,真的“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体检过后病人是相信“脏腑没啥问题”的西医结论,还是相信脏腑有问题导致了“月经不调”、“郁证”(类似西医的“神经衰弱”)的中医结论?

如果相信中医,那中医的脏腑又指的是什么?他与西医的脏腑又有什么不同?类似这些问题让病人难以捉摸。中医不想学术失语,其语言又很难让人读懂;要想让人读懂,要么套用人家的语言,要么涉嫌学术内涵走样变性,可见中医体检要真正走向全社会,就不得不迈过“学术失语”这道坎。

学术失语导致“标准失语”

对中医体检的诊断标准要求,不可能具体到西医的生化标准那样精细,医技标准那样直观,但就中医本身认同的一些临床病征、指征而言,还是应尽可能要求在中医体检时,被广大中医师和社会民众所共知,这是建立中医特色体检客观化标准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要件。

因为中医临床诊疗活动时对指标的采集,大多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来获得,而中医个体从医经验、思维取向、知性程度等的不同,使得对临床指标的采集不可避免地带有趋向性,会给中医体检的最终结论带来很大的“随意性”。

加之中医所说的一个病证往往会涵盖很多西医病症,一个西医的疾病往往又分散在很多的中医病证里。如中医的“心痛”既可能是西医的“心肌梗塞”,也可能是“胃溃疡”;西医的“癔病”,王中医可以诊断为“郁证”,李中医却可以认为是“脏躁”。

结果是中医界的体检标准失语,王中医给的“结果”,李中医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在一瞬间就给予否定了,不仅给受检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更让人觉得中医体检不太谨严。

所以说,中医体检既然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制订出一套有中医特色的体检标准势在必行。说它是中医特色,笔者理解:

一是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整个标准的制订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整个体检过程的方法标准、手段标准、所出具的结论标准必须是中医理论所认同的。

二是在中医界内有普适性:这个标准出台必须是所有中医师共认、共知、共掌握的同一个体,不同的中医师给出的体检结论标准是一致的。

三是必须体现中医的话语主权:中医体检结论不能用西医话语给出,更不能用西医的话语来解读中医体检活动。比如不能把“胸痹”结论为“冠心病”,不能以为中医没有使用听诊器就没有进行听诊检查……

这样规定并不是排斥西医,主要是为了体现中医体检过程中的中医主体性、严肃性,避免不必要的学术冲撞,从而减少受检者的迷惘。

标准失语导致“政策失语”

由于中医学术的失语,在现行的诊疗标准、体检标准里缺少中医的席位,即使是中医自己的一些专业标准,由于难以与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语境相融合,很难在国家制定的政策里得到体现。比如《国家公务员体检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等,就根本找不到与中医有关的任何内容,医疗纠纷(包括中医医疗纠纷)的鉴定,伤残伤病的鉴定,司法机关的证据采信等,无一不是以西医的标准为最终结论。

当然,要在政策上找回一席之地,中医必须解决学术失语的问题,而解决学术失语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学术术语的易掌握性、易操作性、与现代语境的可参照性、病人和社会的可接受性等。

比如,在大中专招生体检时,有很多屈光不正的近视患者,但中医不把它叫“近视”而是称之为“喜近怯远”,按理中医的这个病名比西医的“近视”更为贴切,但它与现代社会的语境格格不入,社会的接受度也很低。这给制订相关政策的人采用中医标准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采用西医结论,中医体检实际上也就成了西医的结果。

可以看出,中医体检在政策上失位的背后,实际是中医学术理论老化而丧失了学术话语权,民众对艰涩深晦的学术话语可接受性差,相关专业技术部门没有可掌握性和操作性的中医体检标准,也就不可能使制订政策的人对中医体检有什么特殊的“关照”了。

普及中医知识,弘扬中医话语权

中医体检是个新事物,如何引导大众来适应和选择这一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治手段,是推进中医“治未病”纵深发展的重大课题。应当说,那些在西医上找不到原因,病人又觉得周身是病的“亚健康”人群,为中医体检提供了市场。但我们如果不在这个人群里唱响中医学术话语,不在这个市场中确定出学术语言的主旋律,很有可能又会被西医强大学术话语的声音所湮没,这一点,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比如,某病人经中医体检诊断为“不寐”,是“心血虚”引起的,如果这个病人不懂中医学术话语的内涵,就完全有可能把西医“心”和“血”等同起来,他完全可能会说我刚做了“彩超”、心电图,心脏没一点问题,昨天我也刚做了生化检查,一切都很正常。这实际上就是中西医两种学术话语内涵不同产生的歧义,患者不知道中医的“心”、“血”和西医的“心”、“血”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是两种文化背景导致的必然现象。

由此可见,要使中医体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固然我们还有很多理论层面的东西要做,但对广大知识群体的中医常识普及工作,必须要走在中医体检的前面,只有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真正理解了中医,中医体检这块市场蛋糕才能做大做强。

分享到:
上一篇:源于经方的中成药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渊源(上)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