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积极建议下,1980年贵州黔东南州政府批准成立州中医医院,1984年批准成立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院);同时全州有8个县成立中医院或民族中医院。创建“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收藏有植物、动物、矿物药用标本2000多种。
龙运光,男,1949年5月生,贵州天柱人,中共党员,大普学历,黔东南便民民族医院副院长、黔东南州弘扬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
197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2009年7月被评为贵州省名中医,黔东南自治州科技拔尖人才。
14岁开始跟随叔父龙锡燕学习中草药知识和侗族诊治技术,18岁应征入伍,在部队任卫生员。1975年9月大学毕业分配在黔东南自治州卫生局工作,多次参加全州民族医生及中草医药应用状况调查整理研究。在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中发[1978]56号文件“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工作中,龙运光积极向州卫生局领导和州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州中医院;各县成立中医院或民族中医院,1980年12月州政府批准成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1984年4月批准成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院);同时全州有8个县成立了中医院或民族中医院。
承担并主持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课题1项,贵州省科技厅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1项,州科技局8项。获贵州省医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州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主持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收藏有全州植物、动物、矿物药用标本2000多种;制作药物标本13000份;展出苗族侗族药物标本830种,为指导全州中草药种植和发展,以及开发研究民族药新产品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向州政府建议,要抓好全州民族医药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经州政府批准,由州卫生局举办了两期民族医生培训班,为考试考核合格的189名民族医生颁发了“民族医执业资格证”,允许他们在户籍所在地行医,既解决了民族医生行医准入问题,又促进了民族医药文化和医药技术传承发展。
主编出版了《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侗族药物方剂学》、《中国侗族医药》4部专著,撰写发表民族医药论文20多篇。
擅长应用中医药和侗医药诊治甲、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妇女月经不调、带症、崩漏症、小儿厌食、腹泻、食积、汗症、风湿性疾病、中老年人便秘、慢性咳喘等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州、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1987年3月,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全州科协系统先进个人;1999年5月,被贵州省总工会评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2006年2月,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贵州省人事厅评为第二届“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10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获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协会“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协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6月,获中国共产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级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7月,被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贵州省名中医”。
龙运光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责任心和事业心都非常强,勤奋好学,对患者热忱,诊治疾病十分认真,谦虚谨慎,尊重老师,关心同事和学生,受到患者、同事和学生们的赞扬。
他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学术研究方面,科研态度严谨,在侗族医药理论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为当地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民族医药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