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病的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得入阴所得《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气虚,故目不瞑矣。”又认为是阴虚所致:《灵枢·邪客篇》:“阴虚故目不瞑……”“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气血衰少。
(2)张仲景首次将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3)明·张京岳《京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为有邪、无邪两大类,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
(4)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阳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5)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将不寐原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