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症、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姆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痛点即施灸的穴位,这与汉语中医的阿是穴颇为相似。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种
1、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