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ǔ Kuí Zǐ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种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
【化学成份】果含脂肪油。油中含不饱和游离酸很多,以油酸计,达34.88%。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冷,无毒。
②《纲目》:甘,冷,无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滑肠。治水肿,淋病,便秘,疮疥。
①《本草拾遗》:治一切疮疥并瘢疵土(土,《纲目》引《日华子本草》作’赤’)靥。
②《日华于本草》:治淋涩,通小肠,催生落胎,疗水肿。
③《本草正》:润大肠,通乳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小儿大便不通: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千金方》)
②催生:蜀葵子二钱,滑石三钱。为末,水服五钱。(《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大小便不畅、尿路结石:蜀葵子研粉,每服二钱,开水送下,每日二次。(《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述》:(蜀葵子)其性味类利于气血燥而泣者,未可施于虚羸中寒之体也,临病其审处之。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