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峨嵋药植》
【拼音名】Shān Huò Xiānɡ
【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生草药性备要》),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广西中兽医药植》),皱面草、方枝苦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肺形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山藿香的全草。7~8月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茎四棱,下部卧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秃净袁嫩枝被疏毛。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矩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钝齿,基部楔形;上面绿色,秃净,主脉上具短毛;下面浅绿色,脉上有疏毛,老则渐次脱落,具腺点;叶柄长1.7~3厘米。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长2.5~5厘米;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针形;萼钟状,宿存,5裂,上唇2裂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表面有粘质长毛及腺点,结果时较为膨大;花冠谈红色;雄蕊4,突出,花药2室,卵圆形;雌蕊1,柱头2裂。小坚果4枚,圆形,径约1毫米,黄褐色,表面有微细皱纹。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田边、路边及草丛中。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化学成份】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
【性味】
辛,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中草药):苦微辛,微温。
【功能主治】
凉血散瘀,消肿解毒。治吐血,肠风下血,跌打损伤,痈肿,痔疮,流火。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解热毒,去瘀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②《广东中药》Ⅱ:散瘀,止血,凉血。治肺费吐血,跌打损伤,利小便。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疮疖肿。
④《福建中草药》:活血行气,消肿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附方】
①治跌打:山藿香,九层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广东中药》Ⅱ)
②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一至二钱,研末,冲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关节风湿痛,流火(丝虫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汤,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药》)
④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鲜品)一至二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⑤治感冒发热咳嗽:山藿香(鲜品)一至一两五钱,水煎服。
⑥治狂犬哎伤:山藿香(鲜品)一斤,加少许开水捣烂绞汁,一次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