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Shàn Yú
【别名】鱣(《山海经》),黄鱣(《异苑》),鱣鱼(《千金·食治》),海蛇(《黑龙江中药》)。
【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黄鳝(徐衷《南方草物状》)
体细长如蛇,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24~40厘米。头圆,其高较体高为大。吻端尖,唇发达,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颌与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2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偶鳍,背鳍和臀鳍均退化,仅留低下的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尾鳍尖细。体色微黄或橙黄,全体满布黑色小斑点,腹部灰白色。
栖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白昼喜藏于泥质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觅食,以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
本动物的皮(鳝鱼皮)、骨(鳝鱼骨)、血(鳝鱼血)、头(鳝鱼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除西北、西南外,全国各地均有。
【化学成份】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灰分1克,钙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味甘,大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温,有微毒。
【归经】
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肾。
【功能主治】
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下痢脓血,痔瘘,臁疮。
①《别录》:主补中益血,疗沈唇。
②《千金·食治》: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
③孟诜:补五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
④《本草拾遗》:主湿痹气,补虚损,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
⑤《本草衍义补遗》:善补气。
⑥《滇南本草》:治痨伤,添精益髓,壮筋骨。
⑦《本草蒙筌》:去狐臭。
⑧《纲目》:专贴一切冷漏、痔瘘、臁疮。
⑨《本草汇》: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捣肉为丸或焙研为散。外用:剖片敷贴。
【注意】
①《别录》:时行病起,食之多复。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时病前后,疟、痢、胀满诸病均大忌。
【附方】
①增力气: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末,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丸。每日空腹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
②治久痢虚症,便脓血:黄鳝鱼一条,红糖三钱(炒)。将鳝鱼去肚杂,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末,开水吞服。(《云南中医验方》)
③治内痔出血:鳝鱼煮食。(《便民食疗》)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鳝鱼,甘温具足,所以能补中益血。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故又主疗沈唇,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歪斜也。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