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Qī Gū Cǎo
【别名】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槌草、牛毛粘(《植物名实图考》),地松、匿鼻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大龙叶(《贵州草药》),羊儿草(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的全草。4~5月间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小草本。茎丛生,高2.6~15厘米。叶对生,线形,长0.5~0.9厘米,基部有薄膜相连成短鞘状。花顶生和腋生,白色而小,直径约2毫米;花萼5,卵状,长2~3毫米,宽约1毫米,绿色,边缘膜质,无毛,分离直达基部;花瓣与萼片同数而互生,卵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花柱5,外展成星形,柱头上有毛状突起。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成熟时5瓣裂开。种子微小,多数,种皮褐色,上有突起。花期春、夏间。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庭园、路旁等阴湿处。分布江苏、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辛,凉。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湖南药物志》:酸甘。
【功能主治】
治漆疮,秃疮,痈肿,瘰疬,龋齿,小儿乳积,跌打内伤。
①陶弘景:疗漆疮。
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③《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
④《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塞鼻治鼻匿。
⑥《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附方】
①治漆疮:漆姑草。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
②治虫牙:漆姑草叶。捣烂,塞入牙缝。
③治跌打内伤:漆姑草五钱。水煎服。
④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瘰疬结核:羊儿草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捣绒敷。(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虚汗、盗汗:大龙叶一两。炖猪肉吃。(《贵州草药》)
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龙叶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