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H > 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Hān

【英文名】blood clam

【别名】魁陆、魁蛤、复累、瓦屋子、蚶子、伏老、血蚶、毛蛤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apharca inflata(Reeve)2.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3.Scapharca subcrenata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洗净,沸水略煮,去壳取肉用。

【原形态】

1.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m,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良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2.泥蚶,贝壳卵圆形,极坚厚,壳长43mm左右,高36mm左右,两壳相当膨胀,宽度略小于高度。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放射肋发达,共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着的断续颗粒状结节,此结节在壳边缘部分不甚明显,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

3.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壳长54mm左右,高46mm左右,两壳极膨胀,宽为高的3/4-4/5,右壳比左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壳顶稍偏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中等。壳表放射肋30-35条,肋凸较密,呈方形小结节,左壳上较明显。壳表面被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外皮常易磨损脱落,使壳面常有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齿和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5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为卵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2.生活于潮湿带中、下区软泥海滩,潜栖泥内深约70mm。

3.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4-20m的泥沙质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2.我国广布于沿海。

3.我国广布于沿海,尤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化学成份】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g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μg, B2200μg,尼克酸2.5mg,C10mg。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温中健胃。主治痿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注意】不可多食;内有湿热者慎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2.《别录》:主痿痹泄痢,便脓血。

3.《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4.《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5.《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6.《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7.《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摘录】《中华本草》

分享到:
上一篇:盒子草   下一篇:滑叶木通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