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保健 > 心理保健 > “以情胜情法”调七情

“以情胜情法”调七情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身变化。对影响心身健康的不良情绪的调节,可根据中医学的“情志相胜”之理,运用“以情胜情法”来调节太过的七情变化。

七情,具体是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但中医学中的“七情”概念,却涵盖了人的全部情志活动,是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重要心理活动。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身变化,这本来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但七情变化太过,则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所谓太过,一是指情绪活动的强度过大,一是指持续时间过久。前者是短时间的强烈而暴发的情绪状态,如暴怒、狂喜等“激情”;后者尽管强度较弱,却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不良“心境”。“百病生于气也”,“周瑜吐血身亡”因暴怒,“范进中举发狂”因暴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不良心境而忧郁致死,这些家喻户晓的事例尽管是记载在古典小说中,但也足以说明古人早已重视七情变化太过对健康的危害。因此,为维护心身健康,心理养生就要重视对七情的调节,使之不要变化太过。

关于对影响心身健康的不良情绪的调节,如果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减弱,这时就需要他人帮助进行调节;若长时间处于不良心境之下,深陷感情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可根据中医学的“情志相胜”之理,运用“以情胜情法”来调节太过的七情变化。

“以情胜情法”又称“情志制约法”,具体可分为“五脏情志制约法”和“阴阳情志制约法”。前者是根据情志分属五脏,而五脏情志之间又存在着用五行制胜的原理来进行情志制约。《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指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的这些论述,不仅明确了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也指出了情志变化太过对相应脏腑的伤害及五脏情志制约的具体方法。“五脏情志制约法”在我国古代早就应用于情志病的治疗中,这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

分享到:
上一篇:各国流行的心理减压法   下一篇:公务员面试的自我心理调节法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