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C > 蚕豆

蚕豆

【出处】《救荒本草》

【拼音名】Cán Dòu

【别名】佛豆(《益部方物略记》),胡豆(《纲目》),南豆(《蒙化府志》),马齿豆(《台湾植物名录》),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泛豆(《中国药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夏季豆荚成熟呈黑褐色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扬净后再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高30~18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纵条纹。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两侧具大而阴显的半箭头状托叶,先端尖,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基部下沿呈尖耳状;小叶2~6个,椭圆形或广椭圆形乃至矩形,长5~8厘米,阔2.5~4厘米,先端圆形,具细尖,全缘,基部楔形;顶端小叶中央有很不发达的狭线形卷须。花1至数朵,腋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萼钟状,无毛,长约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脉纹,倒卵形,长约3.5厘米,先端圆而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翼瓣边缘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椭圆形,长约1.8厘米,顶端圆形,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白绿色,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长约5毫米,基部耳状,一侧亦有爪;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毛、无柄,花柱细,顶端背部有一丛白色1C毛。荚果长圆形,稍扁,大而肥厚,长5~10厘米,阔约2厘米。种子矩圆形而扁。花期3~5月。

【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植。

【化学成份】种子含巢菜碱甙0.5%,蛋白质28.1~28.9%,及磷脂、胆碱、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碱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为引起蚕豆黄病发作的原因之一。

【药理作用】

极少数人(男小孩较多)在食入蚕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晕,胃肠紊乱及尿胆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苍白、黄疸、呕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蚕豆后5~24小时后即发生,但有时食炒热的也可发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则发作更快。发生蚕豆黄病的原因,是少数人有一种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因而其还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碱甙侵入后,可发生血细胞溶解。将巢菜碱甙混于食物中(1%)饲喂大鼠或小鸡可抑制其自然生长。有人还认为,除巢菜碱甙外,蚕豆中还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类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羟-尿嘧啶,为一种代谢拮抗剂,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杆菌,此种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转;上述物质可使骨髓耗竭,并伤害犬及大鼠结肠、空肠的上皮细胞,是-种致癌物质。DAP之作用并非通过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扰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谢功能所致。

【性味】

甘,平。

①《纲目》:甘微辛,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

②《本草再新》:心、脾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治膈食,水肿。

①汪颖《食物本草》:快胃,和脏腑。

②《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肠。

③《湖南药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本经逢原》: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

【附方】

①治膈食:蚕豆磨粉,红糖凋食。(《指南方》)

②治水胀,利水消肿:虫胡豆一至八两。炖黄牛肉服。不可与菠菜同用。(《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③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于即换之。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秘方集验》)

【摘录】《*辞典》

分享到:
上一篇:蚕豆荚壳   下一篇:粗叶悬钩子
>>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

精彩推荐

中医图谱

茅莓
陆英
麻黄
绵毛马兜铃

最新文章

中医导航

中医特色

艾炷灸的简单了解介绍
直接灸是怎样的

养生推荐

疑难杂症